案例(一)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二级公路的路基工程,路基宽度12m,其中K1+600~K3+050为填方路堤,路段填方需以取土场借方:K1+600~K2+300填方平均高度为1.6m,设计填方数量16200m3,K2+300~K3+050填方平均高度为2.1m,设计填方数量24000m3。 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对施图设计文件进行了复查和现场核对,补充了必要现场调查资料,发现该路段原地面下有50cm厚淤泥,设计文件中未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在施工图会审中提出处理意见后,经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同意,按路堤坡脚每侧扩宽1m采用抛石挤淤的方法进行处理,抛石方量14193m3。要求采用粒径较大的未风化石料进行抛填。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了取土场位置,并拟定了新的施工便道A、B两个方案,施工便道A方案长度1420m,施工便道B方案长度1310m,最终确定采用A方案,取土场位置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施工过程中,路堤填筑两侧均加宽超填30cm。 问题: 1.计算K1+600~K3+050路段设计填方量的平均运距。(单位m,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 2.根据《路基施工技术规范》,K1+600~K3+050路段是否需要进行路堤试验路段施工?说明理由。 3.说明施工单位确定采用施工便道A方案的理由。 4.路堤填筑时,两侧加宽超填30cm的主要作用有哪些?对抛石挤淤的材料还有什么要求?该路段软基处理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5.计算K1+600~K3+050路段加宽超填土方量,并按《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计算该路段业主需计量支付的路堤填土方量。(单位:m3,计算结果保留到整数) 参考答案: 1. K1+600~K2+300段平均运距为: 700/2+1420=1770m K2+300~K3+050段平均运距为: 750/2+700+1420=2495m, K1+600~K3+050路段设计填方量的平均运距: (16200x1770+24000x2495)/(16200+24000)=2202.84m。 2.理由本工程为二级公路路基工程,并且路基填筑路段原地面下有50cm厚淤泥,属于特殊地段路基,因此需进行路堤试验段施工。 3.理由(1)施工便道A线路高差小,便于车辆运输行驶,而施工便道B线路高差大。(2)施工便道A不穿越村庄,而施工便道B穿越村庄。(3)施工便道B还需要临时征用土地,成本大。 4.(1)两侧加宽超填是为了保证路基宽度范围内压实度合格,预防路基沉降。(2)对抛石挤淤材料还要求:未风化石料中0.3m粒径以下的石料含量不宜大于20%。(3)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换填垫层、稳定剂处理。 5(1)加宽超填土方量: 1.6×0.3×700×2+2.1×0.3×750×2=672+945=1617m3。 (2) 业主需计量支付的路堤填土方量: 16200+24000=40200m3。 案例(二) 背景资料: 某三级公路,起讫桩号为KO+OOO-K4+300,双向两车道,路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该路段已成为重要集散公路,路面混凝土出现脱空、错台、局部网状开裂等病害,对该段公路需进行路面改造。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采用探地雷达、弯沉仪对水泥混凝土板的脱空和结构层的均匀情况、路面承载能力进行了检测评估,设计单位根据检测评估结果对该路段进行路面改造方案设计。经专家会讨论,改造路面采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处治后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该改造路段中的K2+OOO-K3+200经过人口密集的村庄,设计方案在此路段设置隔离栅,建议施工单位隔离栅宜在A工程完成后尽早实施。 事件二:施工单位列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脱空的病害采用钻孔然后用水泥浆高压灌注处理的方案,具体的工艺包括①钻孔②制浆③定位④交通控制⑤灌浆⑥B⑦灌浆孔封堵。 事件三:施工单位对发生错台或板块网状开裂的原泥凝土路面,将病害范围的整体全部凿除,重新夯实路基及基层,对换板位基层顶面进行清理维护,换板部分基层调平采用碎石,再浇筑同强度等级混凝土。 事件四施工单位对板块脱空病害进行压浆处理,强度达到要求后,复测压浆板四角的弯沉值实测弯沉值在0.10mm~0.18mm之间。 事件五:施工单位对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治完成并检查合格后,按试验段摊铺取得数据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对于沥青混台料的生产,每日应做C试验和D试验。 问题: 1.写出事件一中A的名称,说明设置隔离栅的主要作用。 2.写出事件二中工艺B的内容,并对路面处治的工艺流程进行最优排序。 3.改正事件三中的错误之处。 4.事件四中施工单位复测压降板四角的弯沉值后,可否判断板块不再脱空?说明理由。 5.写出事件五中C试验、D试验的名称。 参考答案: 1.(1)A:路基工程。 (2)隔离栅的主要作用是将公路用地隔离出来,防止非法侵占公路用地的设施,同时将可能影响交通安全的人和畜等与公路分离,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营。 2.(1)B:弯沉检测。 (2)最优排序:③定位→①钻孔→②制浆→⑤灌浆→⑦灌浆孔封堵→④交通控制→⑥弯沉检测。 3.换板部分基层调平均由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面板一次进行,不再单独选择材料调平。 4.(1)可以判断板块不再脱空。 (2)理由因为实测弯沉值在O.lmm~0.18mm之间,并未超过0.3mm。 5.C:抽提试验;D: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案例(四) 背景资料: 某二级公路的一座隧道,根据施工图设计,起讫桩号K101+109~K101+404,长度295m,其中,明洞10m,Ⅵ级围岩203m,Ⅴ级围岩82m。根据隧道的围岩级别、地质情况和监控量测单位提供的数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决定在该隧道中采用如图4所示的工序进行开挖和支护,施工时从进口往出口方向掘进。 图4中1~10代表开挖或支护的施工工序,开挖时每循环开挖长度为2m,开挖至K101+259时,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为60m,施工过程中,在K101+244~K101+249处发生了塌方,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妥善处理。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问题: 1.图4中所示的隧道开挖方式是什么?该隧道采用这种开挖方式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写出国4中施工工序1、2、3、5、6、9、10的名称。 3.指出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的不妥之处或错误做法,并改正。 4.事故发生后,单位负责人接到现场人员的报告后应在多长时间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参考答案: 1.(1)图4中所示的隧道开挖方式是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2)合理。理由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适用于Ⅴ-Ⅵ级围岩或—般土质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 2.图4中1-上弧形导坑开挖(环形拱部开挖),2-拱部初期支护,3-预留核心土开挖,5-下台阶侧壁部开挖,6-下台阶侧壁初期支护,9-仰拱超前浇筑,10-全断面二次衬砌。 3.(1)错误做法一:开挖时每循环开挖长度为2m。 改正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每循环开挖长度宜为0.5~1.0m。(2)错误做法二开挖至K101+259时,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为60m。改正开挖至K101+259时,围岩的级别为Ⅵ级、Ⅴ级。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Ⅴ级及以上围岩不得超过40m。 4.事故发生后,单位负责人接到现场人员的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